近期,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,拟规划建设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太阳能超级工厂,包含硅片、电池、组件全产业链,预计总耗资约 560 亿元,引发市场关注。近年来,一众光伏企业纷纷宣告扩充产能,光伏产业投资、生产、销售等现象火爆,但是关于产能饱和的声音也不绝于耳。业内预计 2024 年是行业博弈的关键年份,全球光伏终端需求跟不上急速膨胀的产能,海外贸易制裁形势趋于严峻,国内光伏行业各个环节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洗牌,本文将就此热点展开分析。
行业整体供需现状
(一)规划产能高涨
根据权威咨询机构 InfoLink 数据,2022 年底,全球光伏供应链主要环节的有效产能达 500GW 以上。截止目前,包含宣布 2023 年投建的主要环节产能迅速向 1000GW 迈进,短期来看部分规划产能还在“纸面”。预计新增产能将在 2024 年逐渐投放市场,届时国内光伏产能将呈现爆发式增长。
(二)需求稳定增长
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,2022 年全球光伏装机量达 250GW,是10 年前的 6.32 倍,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 20.24%。2023 年上半年,海外光伏产品需求仍然可观,但出口同比数据远不及去年受俄乌战争、能源危机影响下的增幅。欧洲光伏产业协会预计 2023 年全球新增装机总量在 350-400GW,2030 年才能达到 1000GW。
(三)终端市场分布
现在全世界每十片组件就有八片产自中国,而中国产的组件超过一半用于出口。在生产制造端,中国企业在硅料、硅片、电池、组件每个环节占全球的比重超 80%,硅片环节占比甚至高达 97%。在销售市场端,以 2022 年的数据为例,全球光伏前三大市场分别是,占比约四成的中国、占比约两成的欧洲和占比约一成的美国。此外,中东、南美、以及南非等新兴市场光伏装机增速明显。
国内光伏企业的困境
(一)阶段性供需错配
通过分析行业供需现状可知,2024 年中国光伏产能将是全球总需求的两倍,阶段性供应过剩。事实上供需失衡早有征兆,随着国内光伏企业“卷”到世界各地,近期多数市场出现明显饱和,欧洲、非洲部分地区光伏存货成堆,足以覆盖今年的全部用量。预计今后几年,短期需求的增速跟不上供应增长的步伐,价格竞争还将加剧,行业面临洗牌的局面。
短期行业的供大于求与长期市场的增长空间并不矛盾,在全球碳达峰、碳中和的长远目标下,光伏终端装机需求仍会保持增速,增量市场消化存量,并淘汰落后产能,行业供需进入合理状态。
(二)虽然但是、仍拼产能
现如今光伏产业已经陷入了“囚徒困境”,即虽然当前产能过剩已是业内共识,但是多数企业仍在积极扩产。究其原因一是市场对光伏行业未来的期待颇高,行业产能在政策、资本、企业的多方簇拥下与日俱增。二是技术迭代扩产,光伏行业的技术尚未定型,新技层出不穷,产能存在迭代的空间。以现在主力 P 型产能为例,预计会在 3年内逐渐被 N 型产能淘汰。三是企业一体化的战略扩产。
长远来看,这也符合光伏产业的发展逻辑,即竞争推动技术进步,促使产品降本增效,进一步推动光伏能源替代其他能源,最终迎来长期持续性需求。
(三)盈利水平差异大
现阶段国内光伏行业的不同环节、不同企业、不同市场盈利差异巨大。从环节和企业看盈利,有人戏称现在是“硅料吃肉、硅片吃排骨、电池喝汤、组件吞口水”。以终端组件为例,龙头企业及一体化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,品牌优势、产能规模、成本优势和资本积累不够的企业,明显被“卷”哭了,正面临停产的生存困境。
从市场终端看盈利,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,是光伏企业的核心收益来源。以晶科能源 2022 年的毛利率为例,盈利最高的两个市场分别是美国(14.34%)和欧洲(13.54%),而国内毛利率仅有一半。
(四)海外市场的不稳定性
近年来,受地缘政治、产业保护和贸易保护政策等影响,海外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。起初,国内光伏企业为规避贸易战的影响,自发在东南亚布局组件产能,用国内产业链上游产品,在东南亚加工、组装后,销往欧美市场。数据显示,2022 年东南亚四国贡献了美国80%以上的组件。2022 年 4 月起,美国对产自东南亚四国的电池与组件开启“反规避”调查。2022 年 6 月,为留出时间打造本土产能、研发先进技术,美国决定将“反规避”调查暂缓两年,这被中国企业视作政策窗口期。2024 年 6 月豁免期将结束,明年国内光伏企业将面临重大的市场挑战。
行业发展策略
(一)分散布局:国际化产业链
为削弱贸易战的影响,国内众多光伏企业选择了海内外双布局产能模式,大头产能在国内,小头产能在国外。现阶段直接布局欧美市场难度很大,土耳其、东南亚是具有替代性的热门投资地区。2023年 8 月 18 日,美国商务部认定 5 家布局东南亚的中国光伏组件企业,存在“反规避”问题,而仅有晶科能源不存在“反规避”,主要是因其在越南有硅片产能。这说明“反规避”的认定标准,即中国企业在境外生产的上游硅料、硅片产品,继续用于生产组件,不会被加征关税。这将迫使中国企业进一步布局海外上游产能。此外,更保险的方式是直接从其他国家(如德国)进口硅料,发往东南亚加工生产,形成一个“去国产化”的供应链。
综上所述,分散国际化布局是大趋势,有出海考量的光伏企业,需要结合自身市场、利润、竞争优势等,在可以掌控的地区筹备布局。如集团在澳大利亚有产业根基,调研显示今年以来澳大利亚电网正迅速地转向可再生能源,在此布局有一定的竞争优势。
(二)立足当下:抱团行业龙头
在海外市场,“抱团出海”是多家企业倡导的方向。现在单一环节海外投产起步的要求很高,例如硅料端海外建厂至少 10 万吨起,如果光伏企业能取自身的优质环节,联手共建海外一体化的产业链,即能达成摊薄生产成本的目的,也有稀释投资风险的效果。在国内市场,非一体化光伏企业常选择与其他环节的龙头企业达成合作,稳定长期供应关系。以光伏行业上游龙头企业-通威股份为例,积极与下游优质组件供应商协作共赢,同时完善自身一体化产业链,布局下游光伏组件产能。
(三)着眼未来:还是一体化扩产
在光伏行业快速上升阶段,资金大量涌入,企业的竞争策略之一就是扩大一体化扩产,以规模和体量换取话语权。由于光伏行业入门技术门槛并不高,目前一体化的可操作性也很大。一体化产业链或具备关键环节的产业链,可以化解因行业发展速度不一、上下游博弈激烈、利益不均等问题。数据显示,一体化组件产能可将硅片、电池的盈利平摊,成本约 1.2-1.25 元/瓦,但非一体化产能加上外采电池、辅材、运费等,成本约 1.3 元/瓦左右。当然一体化扩产也有弊病,投资成本很高,因此更需要把控单独环节成本,才能发挥综合优势。
(四)紧跟趋势:储备差异化的技术
国内光伏企业面临的技术超越压力较大。欧美对新技术路线的研发虎视眈眈,国内也不乏重金投资研发新技术的企业。在光伏行业以降本增效为产品研发核心,达成清洁能源普及化的终极目的下,每一个光伏企业都需要及时关注行业最新的行业研发动态,及时储备差异化技术,在必要时自发跟进“新产能”,淘汰落后产能,才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。